您好,欢迎来到北京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料分享 > 家长课堂 > 正文

爱!就请“放开手”

发表日期:2015-6-24 作者:T16816教员 电话:18310571268

爱!就请“放开手”

 


 

      

 

 

“用爱心滋润学生稚嫩的心田,用智慧引领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然而,就在爱与教育“血脉交融”的今天,我却险些刻下“教育的败笔”,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老师怎么做,才真正有资格,才真正能无愧于心的说:‘我爱学生’”。

 

那是新学期初,我为了打破“陈规”,为孩子们开创更为全新和有效的生活、学习空间,就在班内“速”成了六个“动感小组”。当时我想,四年级学生年龄还太小,所以“动感小组”的“优化组合”,我没有惊动任何一个学生,就是班干部也没有参与其中。经过我的不懈努力,各小组人员、组长及小组充满个性的名字很快隆重“上市”。教室里以往队列式的桌凳不见了,变成了六张相对独立、庄严整齐的“会议台”,学生抬眼就可看见对面的学生。我以为,这不但便于课堂上学生更好的交流、讨论与合作,而且孩子们也一定非常喜欢。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同学们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兴奋,从一张张绽开了花的脸上,我读到了“倍受欢迎”四个字,深感付出就有“收获”。也许是新鲜感给了学生莫大的动力,一连几天,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无论我说什么,要求什么,学生都会乖乖的、顺从的按“本”去做。我当时特别欣慰:“这帮孩子们终于走向了“正轨”。可月有阴晴圆缺,花有盛开凋零,正当我为自己的“创新”还兴奋不已时,问题出现了。那是下午大课间,“永不言败”小组的组长赵宏伟跑到我的办公室,看起来很生气的样子:“崔老师,我们小组不要张雨了。”我当时一惊,下意识的感觉到:“小组内发起了战争。”我只好问赵宏伟,为什么要“开除”张雨。因为我在班会课上说过,谁要是严重的违反了班级纪律,组长有权“申请”“开除”这个学生。赵宏伟依然很生气的说:“她学习太笨,而且下课后,总和‘持之以恒’的学生在一块玩,她还说,根本就不喜欢这个小组。”由于事情来的突然,张雨也没有违反纪律,我只好示意赵宏伟回去再好好想想。学生之间闹小摩擦,是常有的事,但是这次,我却始料未及,我以为,至少小组内会是和谐的、团结的,因为我“了解”他们。可是,我却错了,从一开始就把“炸弹”埋在了他们的心底,而“炸弹”总有一天会爆的。赵宏伟走后不久,张雨和王超又一窝蜂的跑来了,一向胆大的王超张口就说了一大堆:“崔老师,我和张雨不想在赵宏伟这一组了,她说我俩笨,总给小组拖后腿,我们和她也合不来,我俩喜欢唱歌,她却讨厌唱歌,所以我们不想呆在这个小组了。”听到这句话,一种彻头彻尾的失败感瞬间奇袭了我的全身。原来“问题”的根源真的在我身上,我“好心好意”种下的,竟是颗颗“罪恶的炸弹”。我失落的说:“你们先回去吧!我调查清楚再做处理。”也不知道是谁“走漏了风声”,一会儿工夫,办公室里挤满了学生。有申请“开除”学生的、要求换组长的、弃“暗”投“明”的···一时间,我竟失去了应对的办法。还是同在一个办公室的王老师为我解了围:“组团跑来‘兴师问罪’了?你们都先回去吧!让你们崔老师先好好想想再说。”学生走后,我思绪难平:“‘恶果’都是自己种下的呀,能‘加罪’于学生吗?自己一厢情愿,孩子们并不喜欢。只考虑自己的意愿和标准,不仅是片面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那么问题的症结岂不正在于老师和学生有着可能不同的意愿和标准吗?让教育适应学生,其根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啊!”这一闪念,让我似乎顷刻间明白了什么。

 

 

第二天上午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大声宣布:“解散‘动感小组’,一切重新开始。”同学们听到要解散动感小组,一张张小脸上立刻流露出了极度失望和无奈的神情。我心里一阵窃喜:“孩子们还是喜欢这种学习环境的。”于是我故意买了个关子,板着脸问:“同学们不是不喜欢这样的学习环境吗?”“喜欢···喜欢···喜欢···”声音越来越大。我示意大家静下来,微笑着说:“既然大家喜欢,我就尊重你们的意愿,重新组合‘动感小组’。不过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要让大家自由组合,大家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标准去组建,自选组长,自己为小组起名字。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能盲目组合,一定要先想好,再做出决定。总之,每一个小组必须是开心的、快乐的,能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没想到,我刚一说完,教室里立刻响起了“耶!耶!耶···”连成了串的、忘我的呼喊声。我没有“封杀”这种发自于学生心底的呼唤和呐喊,而是静静地、甜甜地欣赏着,欣赏着···也许,此时此刻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学生”;也许,一旦学生“真正的自我”被唤醒时,“问题”就会像滋生的茅草一样,迅猛的窜上来;也许,一味的“迁就和放任”,“随生所欲”,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但我不能伤害学生,不能无情的毁灭刚刚萌生且稚嫩的“我做主”的火花。毕竟,教育需要不断地尝试,大胆地创新。教师也只有在大胆的摸索与尝试中,才能发现更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智慧。

 

一周后,新的“动感小组”相继成立了,正像我预料的那样,每个小组人数不等,多的达到十一个学生,少的只有五个学生。组长也不全是我心目中的“人选”。小组的名字也不尽相同,不过意相通——快乐小组、开心小组、聪明小组、智慧小组、幸福小组。我想,孩子们毕竟年龄不大,知识受限,所以能有这样的表现,已经不错了。因此,我没有再提出任何意见或建议,就按同学们的自主组合重新排好了桌凳。虽然不像上次那样整齐,显得乱了一些,但这是孩子们自己的选择,孩子们喜欢。“只要孩子们开心和快乐,我们老师又何必费尽心机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呢?”看着一张张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笑脸,我的脑中突然闪过这样一丝感想。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就在“动感小组”刚刚成立的第三天下午,“开心小组”的组长高建霞来到了我的办公室。看着高建霞扭扭捏捏,欲言又止的样子,我感觉一定又是出了什么问题。我不禁着急地问:“怎么了?出什么事了吗?”可高建霞低垂着头,还是很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由于高建霞没有担任过班干部,也没有负责过班里的任何一件事务,而且平常一向是一个很“安静”的女孩子,所以才会生出这样的表现。我缓和了一下急切的心情,换了一种口气,说:“建霞,你们小组能够推举你做组长,说明他们信任你,说明你有比他们更优秀的地方。所以,你不能让你的组员们失望,要敢于和善于去说和去做。遇到问题,要敢于担当,善于处理。”高建霞微微抬起了头。我不失时机的说:“同学们相信你能做好,我也一样相信你能做好。”这时,高建霞终于从口中挤出了一句话:“崔老师,我想制定组规。”“哦!”当时只感觉一缕火苗从心底骤然喷出。我高兴的说:“好啊!我双手赞成。你的这个想法我怎么没想到呢!看来,大家没有看错你,去想想吧,你一定能做好这件事。”高建霞听了我的话,铺满了红霞的脸蛋上竟立刻充满了自豪与自信。看来老师发自内心的赞扬,的确可以唤醒一个孩子“沉睡的心”。

 

在“开心小组”的带动下,其他小组也纷纷制定了“组规”。当各小组组长把精致的组规拿给我看时,我简直惊呆了,真不敢相信,给孩子多大的舞台,孩子就能跳出多美的舞姿,唱出多美的歌谣。组规制定的井井有条,规范合理,赏罚分明且易于操作。比如“开心小组”的组规:“加分项:1课堂上每发一次言,加3分,回答问题正确加5分。2课堂上不说闲话,不吃东西,不乱扔纸屑,一节课加3分。3帮助别人一次加3分。4一天内不说脏话,不打架加6分。5‘拾金不昧’者加3分。扣分项:1课堂上不发言,扣3分。2课堂上说话、打闹扣3分。3偷拿别人东西扣3分。4说脏话,骂人者,扣10分。”再比如“智慧小组”的组规:“目标:团结互助;争取第一。···惩罚项:1上课说闲话,课间做俯卧生20个,做不够,给小组每人唱一支歌。2一次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罚抄《小英雄雨来》一遍···由于上次的经验和教训,我故意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告诉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要学会在实践中去改进“组规”,完善“组规”,并要用行动证明给老师看。

 

不知从哪一天起,也忘记了是谁开的头,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小组长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来到我的身边,一一汇报本组的“一日业绩”,而我也已经习惯于甚至是依赖上了这种愉快的、宽松的、心有灵犀般的“自然碰撞”。每当无事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底是学生依赖于老师呢?还是老师依赖于学生?我想是相互依赖吧!

 

如果说班级里没再出现任何“问题”,学生每天都在健康和快乐的成长,那是不真实的,只能说是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教育生活中,这种“理想”是不存在的,也很难实现。不过,面对“问题”,面对失败,面对错误,我变得坦然和洒脱。“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敢做;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敢说;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去创造。”又怎会不经历失败和错误,不出现“问题”呢?

 

两次组建“动感小组”的经历,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如果真正爱学生,就不要代替学生“包办”他们的一切,而应该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做;真正爱学生,就不要随意劫杀萌生的“问题”,痛恨学生的错误,而应该欣然接受“问题”的存在,尊重学生的错误;真正爱学生,就不要把自己所谓的经验以“现成品”的形式强施给学生,而应该多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经历、体验和内化;真正爱学生,就不要把我们所谓的“标准化”生硬、呆板、强词夺理的深烙在学生的童心上,而应该把本属于学生的校园、教室、交往和学习还给他们,让体验成功和失败成为他们生活的习惯、成长的必需。只有发自内心的真爱,才能叩击学生的心灵之门。也只有真正的“放开手”,孩子们才会自然洒脱的生出浑身的本事,绽放无限的光彩。

 

你真的爱学生吗?爱,就请“放开手”。